今天,铭科教育想和你聊聊“自恋型父母”。
你相信有的父母,真的对孩子充满恶意吗?
12月6日,石家庄一名4个月的女婴从5楼坠楼,脑部、肺部、肾部多处受伤。有爱心人士想要资助女孩治疗。
可女孩的父亲却拒绝治疗:“医院细菌多,回家养养就好了。之前也坠过楼,不也没事嘛。”
正常人都知道,这么小的孩子受伤这么严重,回到家那就意味着生死未卜,这位父亲为什么对女儿的生死如何看淡?
在最近的采访中,这位父亲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重男轻女的想法:“有闺女就是很平淡,有儿子立马就精神了。”
他们夫妻有一个8岁的大女儿,几乎没有在他们身边过。
短暂在一起的生活,后来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觉得多个人一起生活很别扭,不愿意小孩儿在家待着,就把大女儿撵出去了。
这个父亲唯一怀念的,就是曾经有过的一个儿子,6个月就夭折了。
对于有的父母来说,孩子不是爱的结晶,而是不得已的产物。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。
他们把孩子完全当一个工具。
想用就用两下,不想用就踢走,能换点钱那就更好。
这个父亲的案例当然是极端情况。
在这个坠楼女婴的家庭中,父亲失业且重男轻女,母亲患有精神疾病,这样的监护人条件,并不能给她一个起码安全健康的童年。
但在普通家庭里,这种把孩子工具化的事情,远不在少数。
知乎上有一个问题:有一对很恶心的父母是什么感受?
一位知乎网友匿名诉说了她的经历,10万多个网友点了赞:
她就像“使唤丫头”一样,给弟弟洗尿布,给一家人做饭。
从小她挨的打不计其数,做饭咸了淡了要挨打,被子没叠好要挨打,弟弟调皮了她要挨打,作业做太久也要挨打。
她谈了一个男朋友。
妈妈看照片就嫌弃又矮又黑。她被逼分手。后来得知男友家庭条件好之后,又死命让她求复合。
后来她才知道,父母希望她嫁过去,要她的高彩礼,给弟弟娶媳妇用。
父母曾经给她介绍各种奇葩相亲对象,还去她单位大闹,跟亲戚朋友诽谤她跟男人跑了……
这位网友的故事,令人毛骨悚然。
关于亲情最大的谎言,就是“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”。
父母对孩子的恶意,到底从何而来?
很多父母也许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,但前提是,孩子得把生命先交给他们支配。
他们的逻辑是:
我对你有这么大恩情,你必须听我的;
如果没有,那你就应该受到惩罚。
有的父母没有为孩子做任何事,可他们认为生下了孩子,就是最大的恩情,一辈子都还不清。
他们生孩子,不是为了陪伴孩子成长,而是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重庆晚报曾报道,32岁的姑娘小唐,从小父母没有尽过抚养责任,一直是外婆带她。
她正准备结婚,父亲让她拿出10万块,给弟弟买婚房,她结婚的事也要等弟弟娶媳妇再说。
父亲说:这钱不出也得出,这是做姐姐的责任。
这类父母到底怎么想的?都是亲生的孩子,为什么要如此逼迫?
《自私的父母》一书或许可以给出答案:
有一类父母是自恋的父母,他们从自己的需求出发,即使有些行为“看上去”是为孩子着想。
这一类父母的需求一定要凌驾于孩子的需求之上;
他们要求孩子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,却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。
在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,他们也许会“施舍”给孩子一些赞美,可大多的时候,孩子都是他们达到目的的工具。
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必须给自己带来荣誉,
有的父母要求孩子满足自己的权威感,有的父母希望孩子给自己经济支撑……
面对这样的父母,不能感同身受的人总会疑问:离开家不就行了?拉黑他们!
但是真的设身处地之后你就知道,脱身没有那么简单。
尤其是从小内心贫瘠的孩子,他们没有说走就走的勇气。
电视剧《我是余欢水》中,余欢水的父亲一直跟他要钱。可是余欢水自己身患癌症,又离了婚根本没钱。
父亲就去他公司大闹,去余欢水前妻家里闹,要五万块钱,给自己后老伴的儿子娶媳妇用。
第二天余欢水还是掏了钱,他心疼父亲的晚年生活。
而父亲,却在送别后追着他说了句,以后的生活费,一分都不能少。
“余欢水们”、“樊胜美们”之所以会一直掏钱,原因之一就是他不甘心。
他们还在期待一个“理想父母”——他们不明白,自己为什么不被爱。
他们用给钱、孝顺等满足父母的方式证明:“你看,你的孩子还是有优点的,还是值得被爱的。”
他们理智上觉得不应该再被父母压榨,可是行动上又不得不屈从。
他们甚至不敢让自己变得优秀,因为恐惧优秀后需要背上一家“吸血鬼”。
我有一个朋友,她工作能力很强,人也长得漂亮。可是她不敢接受优秀男人的追求,也不敢跳槽去更体面的公司。
因为她一想到那个拿着玫瑰花的绅士,被父母贱兮兮地要钱的画面,一想到父母去大公司喧哗要钱的画面,她就觉得自己不配。
“被压榨又不敢变好”也是他们的“舒适区”,虽然在这里饱受煎熬,可是他们却习惯了这种模式。
在他们的潜意识里,存在一个逻辑:“我过得不好,我人生的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,他们要为我的人生负责。”
跳出这个家庭未必过得好,所以不得不在痛苦的“舒适圈”待着。
以至于,在阴沟中和“吸血鬼”们一起同生共死。
看多了类似余欢水、樊胜美的悲剧,有时候真想抓住他们给父母掏钱的手,告诉他们:
付出再多,也不能得到父母的爱,别傻了!
可是他们往往缺少心理能量,缺少改变的力量。
真正的改变,不是从改变父母开始,而是从坚定自己的信念开始。
如果你也不幸被父母压榨,或者摊上“自恋式父母”,那么不妨多给自己点心理营养,告诉自己只要从心理上离开家庭,不会比现在更糟了。
a. 不要期待父母改变
当一个人意识到父母的伤害后,或者选择像樊胜美一样顺从,或者选择像苏明玉一样反抗。
但是实际上,她们的本质是一样的,不管是换取爱也好,换取报复的快感也好,都是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纠缠。越是渴望,越是深陷。
可以接纳父母,但是不要期待他们做什么事情,因为本质上那都是在改变“别人”。
与其如此,不如改变自己。
b. 离开,离开,离开
一个人也许在外面的时候无比正常,可是一回到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中,就开始崩溃。
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的作者塔拉·韦斯特弗,出生在一个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中。
他们家经营着一家垃圾废料厂,她从小就与垃圾为伍。父亲不允许她上学。
哥哥有暴力倾向,经常掐着她的脖子按进马桶。而母亲旁观着这一切,选择沉默。
她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哈佛。
她长大后回到家,发现自己又变成了歇斯底里的模样。
直到后来她才明白,有的爱就是要隔岸相望。
分离并不是因为恨,而是给彼此喘息的机会,给自己疗愈的时间。
分离并不是要断绝一切联系,而是尽可能减少父母对自己的影响。
哪怕是住得远一点,也可以降低自恋型父母对自己的影响。
c. 做自己的“理想父母”,给予自己肯定与鼓励
自恋型父母,最容易激起一个人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感。
孩子就像被剪断了翅膀,很难高飞。
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与父母塑造的“自卑的我”作斗争。
可以客观地说出自己的优点。用自我陈述的方式,给自己鼓励。
在微博上看到过一句话。
“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,就是放学后妈妈接她放学,跟妈妈不停地说学校里发生了什么。” 无论我们是否真的长大,
似乎都需要从原生家庭汲取能量,支撑我们成长。
哪怕我们的父母,并没有给予的能力。
哪怕我们已经过了需要陪伴的年纪。 其实,这些能量,并非无可替代。
与其一味想着把父母改变成理想型,不如试着做自己的“父母”。
给自己支持,鼓励和接纳,也陪伴自己,在选择的路上温暖前行。
不管这世界有没有人爱你,你也一定要在爱着自己。
因为你值得被爱。
最后我想说,写这篇文章,或许改变不了多少人的看法,但是最起码呈现出,
一个女孩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,际遇到底多么悲惨:坠楼、被拒绝治疗;仅仅因为女孩被撵出去。
一个孩子如果在没有父母爱的情况下长大,人生是多么艰难。
这些身为子女所承受的痛,我要呈现出来。
或许我改变不了这样的父母。
但我下定决心,绝不会成为这样的父母。
【铭科教育】国内首家心理学在线教育机构。在这里,你可以学习到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知识,掌握各式各样的技能,并获得成为专业人士的丰富体验。
学心理咨询,有我一个就够了。(扫二维码或点击在线咨询 来勾搭~免费领取心理学礼包!)